东钱湖畔发现“银台第”主人童槐所题墓碑,2020年4月28日,东钱湖文化研究会成员史宏向记者报料,称东钱湖边有一块晚清甬上名人童槐题写的墓碑,至今裸露野外,乏人问津,希望能够得到保护。...
2020年10月25日(农历九月初九)重阳节,这是我们传统的老年人节日。临近中午时分,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古稀忻氏族人,急匆匆赶赴东钱湖陶公山忻氏宗祠。他是我们忻氏宗祠的特约嘉宾,他也是上海忻氏联谊会的成员,大家广为知晓的摄影大师忻华梁先生。11:30分一辆TX车徐徐的在忻氏宗祠门口停下,早已在祠堂门口等候的忻氏宗祠理事长忻克成先生,秘书长忻利国先生一同迎接忻华梁先生的到来。亲人相见格外亲,忻华梁先生此次快有二年没来我们忻氏宗祠了,二年前,由林鸥先生撰稿,由忻华梁先生亲自导演并率领上海电视台人员和东钱湖摄协同仁们,拍摄了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【忻氏戊戌祭祖大典上/下集】和陶公山忻家画船菩萨出殿巡游的视频。与电视台人员一起编辑制作这些专业水准的忻氏重要事件,由于拍摄素材太丰富,除了当时上海忻氏会出资外,忻华梁先生后来决定分为上、下两集制作,就默默自掏腰包追加资金,保证了这部由陶公山和上海忻氏,各地忻......
从2016年开始—2020年5月,花了4年时间,圆满地完成重修新谱台州东门派家谱的工作。...
忻东旺忻东旺,1963年生于河北张家口康保县忻家坊村。1988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师专艺术系,1994年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七届助教进修班,2003年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首届高研班。先后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、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、清华大学美院绘画系。2014年1月11日,因癌症在北京肿瘤医院逝世,享年51岁。本报记者冯智军“50岁是一个熟悉又遥远的概念。因为在儿时,50岁好像是父辈们的专属年龄,似乎永远与自己无关,谁知却如此快地悄悄逼近我的身边。”2013年1月,忻东旺在他的自述里写道。时隔一年,2014年1月11日18时,忻东旺在北京逝世。51岁,正值一位艺术家创作的黄金年龄。他的一生,用其好友杨飞云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:“他的艺术才华通过他的努力得到了展示,也达到了他应该有的社会影响力,他的一生是饱满和精彩的一生。”坎坷经历化为人生财富1963年,忻东旺出生在忻家坊村的一个农民家庭,但这......
要了解民国时期的陶公山忻氏分布情况,最好查阅那部《鄞县通志》,这部县志从民国二十二年创修,民国二十六年大体修完,抗战胜利后续修,而在1951年才印完。它是一部集旧时代鄞县资料大成的县志,荟集了历代修史者的不少心血和宝贵史料。在《鄞县通志》的舆地志氏族卷中,有一段介绍忻氏的话∶“本族生产惟持渔业,近年尚称发达。经商上海,亦颇有崛起者。故各家生计尚不至竭蹶。”又说∶“商最多,渔次之,农又次之,学最少,间有出仕者”。当时统计忻氏人口有三千户,约一万人。据调查,涉及忻家地名的及有忻氏居住者较多的地方有∶永顺乡有陶公山、老三房等地名。姓氏有忻姓及其他姓。永嘉乡有陶公山、老二房、许家、大小房、余家等地名。姓氏有忻姓、许姓、余姓及其他姓。永善乡有陶公山、老大房、老二房等地名。姓氏有忻姓及其他姓。永泰乡有陶公山、余家岙、王家、大岙底等地名。姓氏有忻姓、余姓、王姓及其他姓。注∶永顺、永嘉、永善、永泰四乡,村......
忻氏的由来。在宁波东钱湖陶公村一带,有这样一个传说:越国大夫范蠡帮助勾践兴越灭吴后,越王开始残杀功臣,范蠡便与西施一起泛五湖而去,出逃到了浙东...
差异较大在一些姓氏辞典中常将忻、欣混为一族,由于“忻”字和“欣”字的音义相似,就造成了一些误会,认为“欣”姓也作“忻”姓。因此有把五代时的欣彪写作“忻彪”,也有把元代的忻都写作“欣都”,甚至那位在清代咸丰年间当过鄞县知县、宁波知府和宁绍道台的段光清,也把陶公山忻氏写成欣氏。其实,如果从广义的忻、欣同音同义去理解,可能会连成一家,但这方面史料是很难考稽的。而且,同音的姓还有“新”、“欣”、“昕”姓等好几个,都属于较罕见的姓氏,而事实上也很少有人会说这些姓氏都是始于一族的。从现有文献来看,也很难看出“忻”与“欣”曾是一家。据明嘉靖年间人陈士元撰《姓觹》中说∶“忻姓,《千家姓》云∶天水族”;“欣姓,《千家姓》云∶渤海族”。天水在今甘肃天水市一带,而渤海则在今河北沧州市一带,两姓族望远隔千里。当然,《千家姓》所说渤海谅是以五代时的欣彪为依据的,因为史书上说他是渤海人。而据郑樵《通志》氏族略所说,“......
...
其实我们可以发现,在一些姓氏辞典中会将忻、欣混为一族,这是因为“忻”字和“欣”字的音义相似,所以就造成了一些误会,将“欣”姓作为“忻”姓。不过从广义上的忻、欣同音同义是可能会连成一家的,不过关于这方面的考证在史料中比较难查,而且同音的姓其实还是有的,比如“新”、“欣”、“昕”姓等,这几个姓氏都是同音的,也都属于比较罕见的姓氏,但很少会将这几个字混合在一起,说他们是始于一族的。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现代统计资料编撰的《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》中发现,忻姓与欣姓之间的人口分布是不一样的。其中忻姓是分布于上海之松江,河北之怀安、尚义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武昌,安徽之贵池,福建之宁德,四川之马边等地。而欣姓分布于黑龙江之嫩江,山东之鱼台,浙江之余姚,山西之太原、长治、临汾等地。而另据《中华姓氏大辞典》的调查,欣姓还在河北乐亭,甘肃临泽,安徽淮南,贵州赤水,江苏高淳和武进,浙江宁波、余姚及江......
在一些古文献中除了介绍忻都外,还有我们在史料中常见的三位忻姓名人。在明朝凌迪知所编纂的《万姓统谱》一书中,介绍了三位忻姓名人,而在清朝初期编撰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的氏族典中,也照样收录了这三个忻姓名人,他们是∶忻恭逊博罗人成化举人忻祥漳州人忻伟吴堡人同时,《万姓统谱》又说“湖州府德清县有忻氏”。经我们查核万历《湖州府志》,在卷七第二十三页中查到∶忻祥天顺成化年任德清县训导而我们在《八闽通志》中又查到忻祥曾在成化年间任罗源县训导,由此可见,所谓“德清县有忻氏”,可能即是忻祥。而忻祥原为漳州人,如忻祥后来在德清县定居的话,则可能在德清县尚有忻祥的后人。另外,在《万姓统谱》的氏族博考卷七中说,“忻氏为本朝希姓,不知所自起”。可见此书的作者可能也没有看见完整的宋刊本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和《姓纂》等书,或许他也是在当时的方志书中抄录了三个忻姓人名,记录了明成化时期的忻姓名人。在湖州府德清县当训导的忻祥如原......
四修宗谱忻氏宗谱是忻氏子孙寻根问祖、连结血亲和情谊的有力依据。据目前所知,明嘉靖年间曾遇灾失谱。后来在明万历三十二年(甲辰,1604年)由陶公山忻氏六世祖忻廷桂修过宗谱。再到清康熙四十六年(丁亥,1707年)也修过宗谱。到了清乾隆四十五年(庚子,1780年)又修过宗谱,这本谱由十一世祖忻澐涛作序。后来在清道光十二年(壬辰,1832年)又修了一次谱。这四次修的宗谱,似乎都是总谱,因后来清光绪元年(乙亥,1875年)修的二房支谱中说∶“皆四房合谱”。分房修谱当然,随着忻氏人口繁衍,家族兴旺,各房自然要分房修谱。于是,在同治年间,分房开局修纂支谱。据称是三房先告成,长、四房亦依次纂成,而二房因系属最繁而晚成,且卷帙有二十三卷之多。然而到了清光绪二十一年(乙未,1895年),二房又续修支谱,到民国三年(甲寅,1914年)又修了一次。但上述各宗谱和支谱,我们现在都难以看到了,因为,随着历史的变迁,加......
在《万姓统谱》里记载的第一位忻姓名人就是忻恭逊,说他是博罗人,成化举人,任教谕。博罗有两处,一外是广东惠州府博罗县,这是个县名。另一处是在浙江余杭县东北的一个小镇,叫博罗镇,也叫博鹿或博陆镇,倒是离忻祥当训导的德清县不远。按照常理,似乎应以县名报籍贯,那就要算广东博罗县人。说明忻氏有一支已从南安迁往广东,如果他是在成化年间中举,那么在明、清两代所修的《博罗县志》里应该能找到忻恭逊的名字。但如果是在离德清县不远的博罗镇定居,那么就要再查明、清两代所修的《余杭县志》,那里也应该能找到忻恭逊的名字。因为这也是关系到忻氏家族南迁广东是否事实的问题。...
...